
图为罗玉平在揉面

图为岳修云(中)和员工在擀面皮包小笼包

新鲜出炉的包子热气腾腾

先下手为强

门庭若市
新邵新闻网4月24日讯(通讯员 何雯 )和粉、揉面、剁馅、生火……2018年4月22日凌晨三点半钟,别人都还在庄生梦蝶,罗玉平和他妻子岳修云却早已来到店里,忙着为当天的生意做准备了。
地处大新街的包子店是个旧传达室,狭窄简陋,甚至连块招牌都没有,但干净整洁。四点多钟,罗玉平聘请的三个服务员陆续来到店里,擀面皮 、做包子、包水饺、熬稀饭……五个人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谁都没停过。六点多一点,随着一笼笼热气腾腾的包子蒸饺等接二连三的新鲜出炉及顾客的越来越多,罗玉平一天的生意又在紧张忙碌中开始了。
“常常有顾客从我这买包子带到长沙、广州去,前天还有个人说要买些带到国外去。”一说到自己的包子,岳修云的眼角立刻灿烂成了一朵盛开的菊花,傲娇之情溢于言表。
年逾半百的罗玉平两口子是来自雀塘镇腊石村的朴实农民。“当年双方家庭条件都很差,结婚时什么都没有。在屋里种田根本赚不到钱,常常连餐饱饭都吃不到,一间土砖坨坨屋比别个的牛栏还差。”当笔者问起岳修云家过去的情况时,她连声感叹往事不堪回首。
穷则思变。1991年5月份,罗玉平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来到县城,一个煤炉一口锅,在县委门口做起了包子生意。刚开始,从没做过包子又没拜师学艺的他做出的包子“要么象个铁坨坨,要么象面粉粑粑。每天连5斤面粉都卖不出。”
见卖包子入不敷出,罗玉平便改做不需技术含量的水果生意。但城管隔三差五的“热情看望”,使得他常常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游击站”打久了,他也就疲了,倦了。租门面又没钱,怎么办?1995年,罗玉平又把煤炉锅子搬了出来重抄旧业。
这次,他们不再象以前那样凭想象做包子。从面粉质量、配碱比例、发酵时长、揉面手法等每个环节都仔细摸索琢磨,每次也先要让家人反复试吃品尝,然后再改进改良。慢慢的,他们的包子越做越好越来越受欢迎。由于始终坚持面粉优质、老料发酵、手工揉面、馅料新鲜卫生等原则,从1995年到现在的22年多时间,罗玉平的包子生意一直门庭若市、兴旺红火。他们平均每天要卖出150多斤面粉,各种包子、卷子、馒头、蒸饺、玉米、鸡蛋、粽子等3000多个,营业额近3000元。这期间,他们除了每个春节放7天假外,年头年尾一直坚持营业从没休息一天,哪怕家中办红白喜事也如此。但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也让他俩患上了严重的肩周炎、颈椎病、风湿病等。
天道酬勤。经过20多年的艰苦打拼,如今的罗玉平在新邵县城几个知名小区和大新街坐拥多套房产及400余平米商铺。尽管家资不菲,儿女也都混的不错,但罗玉平两口子并没有打算退出“江湖”享受生活。他们依旧每天半夜喊天光,继续书写着自己的财富传奇。
来源:新邵新闻网
作者:何 雯
编辑:xieyingchun
本文链接:https://xinshao-wap.rednet.cn/content/2018/04/23/605523.html